首頁 >> 產品中心 >> 槳葉干燥機 >> 聚乙烯酰胺槳葉干燥機 |
聚乙烯酰胺槳葉干燥機 |
關鍵詞:聚乙烯酰胺干燥機 聚乙烯酰胺冷卻機 絮凝劑干燥機 槳葉干燥機 |
|
|
公司名稱:常州市百得干燥工程有限公司 |
![]() |
詳細說明 |
工程概述 聚丙烯酰胺(PAM )是一種線型高分子聚合物,產品主要分為干粉和膠體兩種形式。按其平均分子量可分為低分子量(<100 萬)、中分子量(200~400 萬)和高分子量(>700萬)三類。按其結構又可分為非離子型、陰離子型和陽離子型。陰離子型多為PAM 的水解體(HPAM)。聚丙烯酰胺的主鏈上帶有大量的酰胺基,化學活性很高,可以改性制取許多聚丙烯酰胺的行生物,產品已廣泛應用于造紙、選礦、采油、冶金、建材、污水處理等行業。聚丙烯酰胺作為潤滑劑、懸浮劑、粘土穩定劑、驅油劑、降失水劑和增稠劑,在鉆井、酸化、壓裂、堵水、固井及二次采油、三次采油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油田化學品。 石油開采是目前國內PAM用量*大的領域,其消費量占國內總需求量的56%。我國許多大型油田如大慶、勝利、中原、華北、遼河、大港等已進入開采中后期,為了穩定油田產量一般采用3次采油技術。大慶油田已工業性推廣應用聚合物驅油技術,勝利、遼河油田也進行了聚合物驅油試驗,取得了好的增油效果。水處理是國內PAM第二大消費領域,2012年占總消費量的26%。由于成本因素,2013年應用還不普遍。在城市污水處理方面,PAM主要用于污泥脫水,少部分用于廢水澄清。在未來的幾年,大部分城市污水處理廠將會采用PAM作絮凝劑。PAM在造紙行業中主要用作助留劑、干增強劑和廢水處理的絮凝劑。我國是造紙生產和消費大國,紙張產量居*第3位,紙制品的實際消費量居*第2位,對造紙助劑的需求非常旺盛。另外PAM在采礦、冶金、煤炭、高吸水性樹脂、粘合劑、皮革復鞣劑等領域也得到利用。 工作原理 空心槳葉干燥機傳熱面有葉片、攪拌軸、壁面等幾部分,而且葉片的傳熱面積占很大一部分,所以設備結構緊湊,單位容積傳熱面積大。另外,攪拌、混合使污泥劇烈翻動,從而獲得很高的傳熱系數,因此占地面積和空間都很小,節省了廠房基建費用。干燥過程氣體用量少,流速低,被氣體帶走的粉塵量少,所以干燥后氣體粉塵回收方便,回收設備體積小,可以節省省設備投資。 槳葉干燥機的核心是兩根空心軸和焊在軸上的空心攪拌槳葉。槳葉形狀為楔形的空心半圓形,可以通入加熱介質。除了起攪拌作用外,也是設備的的傳熱體。槳葉的兩主要傳熱側面成斜面,因此當物料與斜面接觸時,隨著葉片的旋轉,顆粒很快就從斜面滑開,使傳熱表面不斷更新,強化了傳熱。在槳葉的三角形底部設有刮板,以將沉積于殼底的物料刮起,防止產生死角。 優勢體現: 1、結構緊湊 干燥機主要的傳熱部件是楔形的槳葉,槳葉密集的、按照規定的間隔交叉排列在固定的旋轉軸上,因此單位體積設備的傳熱面大,設備結構緊湊,占地面積小。 2、攪拌均勻、熱效率高、干燥效果好 由于槳葉結構特殊,物料在干燥過程中交替收到擠壓和松弛,在靠近傳熱面處的顆粒或細粉攪拌非常劇烈,傳熱系數很高,因此強化了干燥。 3、槳葉軸可相互嚙合,具有自清理作用,可防止物料粘壁 槳葉的兩主要傳熱側面成斜面,因此當物料與斜面接觸時,隨著葉片的旋轉,顆粒很快就從斜面滑開,使傳熱表面不斷更新,強化了傳熱。另外,由于兩軸槳葉反向交錯旋轉時,交替地分段壓縮(在兩軸槳葉面相距*近時)和膨脹(在兩軸槳葉面相距離*遠時)攪拌功能,具有自清理作用,因此對黏性較高的膏狀物料也能適用。 4、適合于濕度很大產品的干燥 由于使用了槳葉式的干燥元件和連續的混合攪拌,能夠對黏度很大的、高濕度的材料進行干燥。它的結構設計避免了產品在死角處的積留和因產品積留而帶來的過熱或者腐敗變質。 5、能耗低,操作費用小 設備結構緊湊,干燥所需要的熱量依靠熱傳導間接加熱,干燥過程不需或只需少量氣體以帶走濕份。極大地減少了被氣流帶走的這部分熱量損失,熱量利用率可達80%~90%。 6、粉塵夾帶小、省去部分輔助設備 設備所需要的熱量依靠熱風來加熱,只須滿足在干燥操作溫度條件下,干燥系統不凝結露水。熱風用量少,干燥器內氣體流動速低,被熱風挾帶出的粉塵少,干燥后系統的粉塵回收方便,氣體加熱器,鼓風機等規模都可縮小,節省設備投資。 7、設備操作彈性大,運行平穩可靠 干燥器內設溢流堰,調節干燥器內物料滯留量。可以使干燥器內物料滯留量達筒體容積的80%~90%,增加物料的停留時間,以適應難干燥物料要求。還可調節加料速度、軸的轉速和熱載體溫度等,對于易干燥和不易干燥物料均適用。 |
|
|
免責聲明: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該企業負責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干燥設備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
Copyright © 2004-2025 干燥設備網 江蘇東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蘇ICP備05005804號-12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10228
![]() |